本報記者 孫秀群 通訊員 宋會娛
叢臺區把文明城市建設工作作為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不斷推進城區標準化、常態化、長效化管理,構建起條塊結合、黨群聯心、服務聯動的建設格局,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
小區更宜居
“廣樂南小區是我家,柳林街道一枝花。門前滏河長流水,院后龍湖美如畫。幢幢樓房展新顏,寬敞車棚擋風沙……”這是家住廣樂南小區居民李大爺對改造后小區的贊美。他說,“小區改造充分征求我們的意見,現在小區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居民團結和諧像一家人!”
廣樂南小區始建于1999年,原來的小區環境臟亂差,居民頗有怨言。為讓小區更宜居,該區從居民所想所愿所盼出發,從出行、生活、居住環境、功能等多方面進行改造提升,鋪設瀝青路面,更換便道磚和雨水管,粉刷樓體內外墻,全面進行綠化等,小區環境大幅提升。為了給居民提供茶余飯后的娛樂場所,結合小區實際,重新規劃建成9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鋪設塑膠地面,增加了乒乓球區域、羽毛球區域,又專門增設兒童游樂場,配套安裝了游樂設施。為滿足居民對電動自行車充電需求,翻建了180平方米左右的智能車棚,接通了照明,安裝了48組專業充電樁和攝像頭,居民刷卡進入,既安全又方便、快捷。同時,在小區內完成22個單元12部電梯的安裝,并配置了1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為居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朝陽路11號院改造前破舊不堪、污水橫流、配套設施老化,除了進行管網入地、路面鋪設等硬件提升外,在軟件方面也下足功夫,通過智能AI門禁、視頻監控、車輛道閘、物聯網感知等系統建設,實現人過留“臉”、車過留“牌”、物動留“痕”,構建信息化數字化社區防線,進一步提升小區居民的安全感,朝陽路11號院成為河北省打造“智慧平安社區”的第一個試點。
在叢臺區,像廣樂南小區、朝陽路11號院這樣實現蝶變的有192個小區,潔凈靚麗、配套完善的小區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
道路更通暢
“以前路兩邊都是擺攤賣菜的,我們騎車很難通行?,F在好了,商販清理了,路面也重新鋪了,出門一路通暢!”說起永安街的變化,趙大爺一臉喜悅。
永安街位于萬達商貿區周邊,道路長度約530米,這里市場主體多、流動人口多、游商攤販多,道路經常堵塞,居民反映強烈。為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該區針對原永安街坑洼不平、便道破損等問題,實施翻建道路及便道、拓寬路面等工程,共鋪設瀝青路面4203.4平方米、鋪設環保磚200平方米,實現該路段“路平、整潔、有序、便民”的整體目標。同時通過合理規劃設計,進行路面拓寬,有效優化了周邊交通環境,切實實現道路環境煥然一新。聚焦背街小巷交通堵塞、噪音污染、路面污染問題根源,高擎執法利劍,共取締該區域周邊馬路市場2處,更換沿街商戶門頭牌匾40塊、拆除周邊占道私搭亂
建20余家、整治破門建店30余戶,真正實現了還路于民、還空間于民,徹底解決了道路擁堵問題。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該區立足于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對轄區175條背街小巷進行全面提升改造,改造內容主要包括背街小巷道路設施、墻面立面、綠化景觀等市政基礎設施,累計路面維修1.76萬平方米,便道改造1.12萬平方米,井周維修450座,道牙調整1.528萬延米,讓背街小巷成為老百姓家門前的一道風景線。
生活更便捷
城市集貿市場,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
叢臺轄區內有24家集貿市場,由于經營年限較長,商戶衛生和規范經營意識不高,集貿市場在方便居民的同時,也制約著城市文明發展進程。為此,該區開展了集貿市場整體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為市民和商戶營造一個安全、整潔、有序的購物環境和經營環境。
該區對集貿市場內地面、棚頂、墻面、柜臺等設施對標對表,規劃設計,進行高標準打造提升。累計清運垃圾1204.5噸,清理流動攤點295處,鋪設污水管道2000米,改建新建柜臺2488米,增畫停車位204處。如今,集貿市場的地面光可鑒人,重新翻建的頂棚充滿了現代設計感和藝術氣息。柜臺在兼具實用的基礎上,依據特色進行適當美化,與擺放的瓜果蔬菜相得益彰。
在每個集貿市場的走廊和墻壁上,張貼著醒目的公益廣告和別具匠心的裝飾,在美化購物環境的同時,讓文明城市共建共享的理念入腦入心。在特色打造上,依托地域歷史,突出特色文化,或是充滿歷史韻味的仿古式店面,或是現代感極強的智慧化賣場,或是隨處可見的成語典故,交相輝映中,彰顯出邯鄲這座古城的韻味和新興的時尚。在服務上,每個集貿市場都增設了學雷峰志愿服務站,在入口增設了防疫志愿崗和體溫測量儀,配備了免費購物袋發放機,在保障疫情安全的同時,體現出濃濃的人為關懷和人性化服務,從細節上體現出文明城市的發展理念。
服務更貼心
在小區,在街巷,在需要幫助的居民家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紅馬甲,修整路面,清理雜草,清除廣告,幫扶困難家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叢臺區志愿服務者。
該區圍繞“文明讓城市更美麗,叢臺讓美麗更長久,黨旗讓美麗別樣紅”的奮斗目標,由全區6000余名機關干部和10000余名志愿者組成的“紅馬甲”志愿服務隊,利用社區幫扶時間和節假日時間,深入鄉街道,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各鄉街大力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激發廣大居民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使城區志愿服務蔚然成風?;顒右劳小皩W雷鋒志愿服務崗”“學雷鋒志愿服務點”,充分發揮具體職責,以理論宣講、法律咨詢、健康義診、政策宣傳、安全知識、環保宣傳、科普教育等為內容,常態化組織開展各類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打造群眾身邊“永不走”的志愿服務。